太11登山宝训 01 属天的福份上_1001
如何成为有福之人(上)¶
2024/10/1
今日经文:马太福音 5:1-6
-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在上一章末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耶稣基督是什么?——光,祂在走遍加利利各城各乡,祂医治、教训、传扬天国的福音。许多的人看到了祂所行的,听到了祂的名声,就从各处来到祂的面前,要得祂的医治。但是主耶稣知道他们的心,祂总是知道万人的心,祂知道他们真正的需要,不是肉体的医治,而是他们亟需被拯救——他们都死了,死在了罪中。
因为按着他们所行所想的,他们一定无法逃避将来的愤怒,那是来自神的,公义的、圣洁的、公正的愤怒。而且这结果是无可推诿的,因为关于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罗 1:19)神从天上降下甘霖滋润大地,四季按时变换,并且厚赐百物给人们享受,但是人却不尊崇神,也不感谢神,甚至将这一切归于虚妄的思想和惹动神怒气的偶像。
所以世人所拥有的两个微光,就都被自己亲手掐灭了,就是创造和良心的果效,陷入了全然的黑暗。在这种极大的黑暗中,有的只有跌倒,并且要被这黑暗弄瞎眼睛(约一2:10-11),这是黑暗的主人的作为,牠不断的将人向下拉扯,让人失去所有的自由,被罪的毒钩刺透,被罪的毒液不断的侵染,结局就是在罪中死亡。这就是世人的光景,他们在极大的黑暗中,有许多人甚至乐意在这种情景下,这里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注定要灭亡的,他们宣告这个世界本来就是黑暗的,没有光,甚至光要来就他们的时候,他们拒绝光,他们沉迷在撒旦所提供的一切败坏中,贪财、饕餮、淫乱、说谎、嫉妒、纷争、流无辜人的血等等等等,他们犯下这些可怕的罪的时候是心安理得的,并且他们乐意教导别人同他们一起犯罪。但他们有极大的惧怕,他们虽然不肯承认神,却在听到各种神将来会施行各种可怕的刑罚,并且是永远的刑罚的时候,他们害怕的要死,于是他们发明了这种宗教,各种哲学,这些都是虚妄的,却估计设置许多难懂的概念,复杂的流程,来迷惑许多的人,仿佛他们所有的罪,可以因为他们宣告没有审判就消失;好像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设置的宗教阶梯上一步步的拿到奖励,最终能进入一个极乐世界。这种人,是神按着祂无法测度的旨意预定的,他们是可怒之子,是神将来公义和愤怒审判的对象,他们将肢体当做不义的器具献给罪,情愿做撒旦的使者,尽一切的办法撒下陷人的网罗。
另一种人是在黑暗中无法心安理得的人,他们在其中不断的呻吟,却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他们在其中不断的碰壁,在其中自己无法找到出路;他们所遇到的领路人,无非是瞎子领瞎子,只能讲他们带入深坑中。这些人是神所启示的,当他们在黑暗中死荫里的时候,仿佛能够看到模糊的景象,只是眼睛在黑暗中实在无法看清;他们的良心谴责他们,可能让他们尽可能的做自己以为对的事情。但是一旦当他们被光光照的时候,他们就紧紧的抓住了这光,在光里他们原本看不清的景象,现在看清楚了,他们看到了尊贵、荣耀、不能朽坏的荣耀,这荣耀是属于神的,他们看到了在光中,主耶稣基督来到他们的面前,他们甘心情愿俯伏在地,称祂为主。这就是被神所预定的人,他们能够出现在主耶稣基督的面前,是因为父神的慈爱和怜悯,让主耶稣基督来到这个世界来俯就他们,他们不需要上天入地,如果那样的话,没有人能够找到神。以上所说的,就是神的预定和神的慈爱,并且神照着祂的旨意,藉着主耶稣基督施行祂奇妙的救赎计划。关于神奥秘的预定,我们所需要知道的和所能知道的,都已经启示给我们了,我们只能够凭着受造之物应有的谦卑和顺服按照如此接受,探寻神所隐藏的奥秘是对神的亵渎。我们今天要查考的是这光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好让我们这些在从黑暗中转到平安路上的人,知道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平安,因为旧事已过,一切都是新的,今天我们要看到,不只是新的,而且是和世界的路相反的。
今天来看三点,第一是主耶稣为我们定义什么是真正的福气;第二,这福气和我们的关系,我们如何得到这福气;第三,我们得到得这福气,是好到什么程度的福气。这三点必须查考明白,我们不想陷入迷信的窠臼,那是天主教在做的事情,是佛教徒在做的事情。我们得救本乎恩,也因着信,并且不是出于我们,乃是出于神(弗 2:8)。所以我们得救,不是因为我们听从教会中的规条或者任凭教会的教导,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别人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靠着主耶稣基督的教导,真正明白三位一体的真神在我们身上所做的完美和谐的搭配的工作,这是就是保罗所说的纯正话语的规模,也是保罗在书信中一再为众圣徒所祈求的,让他们有全备的知识。我们提到这知识的时候,意思是这知识的重要,不是唯一,保罗在教导提摩太的时候,告诉他“要用在耶稣基督里的信心和爱心,常常守着”,这也是让我们明白,对于这真理的规模,是要用信心和爱心——来自耶稣基督的信心和爱心——常常守着。所以,全备的知识大有益处,切不可忽略和轻视。
先来看第一点,主耶稣为福气所下的定义。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这段教导发生在什么时候、具体在哪一座山上,对哪些门徒讲的,圣经上没有细致的记载。地点从比较大的范围来说,应该时迦百农附近的一座山。时间上的争议比较大,有人认为这里和路加福音 6 章20-23 节所记载的系列讲道是同一篇讲道,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些讲道不是一次,而是多篇讲道的汇总。连同时间衍生出来的,这里是否有十二个使徒的问题,也就存在不同的看见了。但这些不重要,我们先不用管是否是同一篇讲道,因为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耶稣在重复祂所讲述的,因为这常有发生,祂耐心的对门徒一遍又一遍的讲解福音,直到他们得着圣灵的时候,才能够明白。有人拿马太福音 9 章9 节马太被拣选为依据,作为这里发生的事和平台宝训(路加福音对应章节)的区分,但是我们直到马太的记载是打乱了时间顺序的。所以,我们在确定的范围内可以知道,耶稣在迦百农附近的一座山上,一个有开阔平台的地方(因为那时有许多人来跟着祂,要容纳这么多人必要有一块场地),祂坐下来,开始对着祂的门徒,也对着其他人,开始讲论这伟大的教训。
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这许多人是怀着各自的心思意念来的,甚至终日围绕在耶稣基督身边的门徒们,心里所想得到的,也不是合耶稣心意的——我们知道他们最终是做到了,但是他们经历了耶稣基督至少一年半以上的门徒训练,并且是在圣灵的帮助下才做到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在远离繁华的城市、远离繁忙的海港的山上。耶稣坐下来,按着犹太拉比讲道时的传统坐下来教训他们。祂所坐的是真实的高位,祂所讲的超越了犹太拉比在当时的教训,超越了当时整个社会和宗教的习俗,是反潮流的。正因如此,马太记载耶稣基督在第一次正式讲道中所讲的内容,就是翻转过来他们心中对“福”的定义,让他们明白,一生应当追求的,是属天的福,是属灵生命的早就,重要的不是这个人做了什么,而是这个人本身的实质是什么。
从 5 章 3 节开始,直到 10 节,主耶稣教导了8 种蒙福之人和他们的结局,这就是深入人心的“8 福”。那什么是福呢?福这个希腊字是μακάριος,意思是“有福的,蒙福的、幸运的、快乐的”,在人类的文学作品的使用中,被描述成有福的有:因为世上的财产、成就或者是幸福被认为是有福的,或者有一些用法,即使描述的对象不是富足的,可能是贫穷的,但因为儿女正直也被认为是有福的,或者是幸运的人,是有福的,这和世界对福分的定义是一致的。人们常常认为儿女有成就、又孝顺是极有福的,即使忍受了长久的贫穷和苦难,但后面熬到了享福的日子;或者认为自己一生顺利,没有遇到过什么人生的坎就是有福的。但是,我们看到主耶稣给出来的有福,是不一样的,是相反的,一上来就把这个世界翻转了,是虚心的、哀恸的,有福了!人们看到会问,这是什么“福”呢,你都无法自我认同了,你都整日提心吊胆了,你的福体现在哪里呢?由此可见,如果不是神打开人的心窍,擦去蒙住眼睛的油,是没有人能够明白和接受这道理的。我们首先从 8 福的对象和结局来逐条查考,最后在总结第一点的时候,尝试对耶稣基督所说的福,给出一个定义。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在中文圣经新译本版本,这一节翻译为:心灵贫乏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相比和合本的翻译,新译本更加贴合圣经原文,马太在这里在“贫穷”这个字后面加上了“在灵里“,以强调这里所指的,不仅仅指的是肉体的贫穷,更是心灵里面穷乏的人。加上的这个注解,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虚心的含义,毕竟一个外在穷乏的人,如果心里是刚硬的,也不是这里所说虚心之人;或者一个外表上符合中国谦谦君子形象的人,也不能被称为一个虚心的人。一个虚心的人,是知道自己的心灵光景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实质是一无所有的,他明白自己无法靠着自己来满足这种贫穷,只能倚靠神,求神来填满他的心灵。在这里,向我们适当的揭示了一个重大的教义,就是蒙福的人,只能是由神指定之人。为什么这么说说呢?若非如此,人还能自己虚心吗?人能够从骄傲自满的状态,经过学习,经过历练,经过快乐或者痛苦之后,达到一个状态,以致于他能够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一切都是虚空,他只有来到神的面前,才能够获得拯救吗?这是不可能的,人自己的所有作为和经历,只会向自己的内心加添东西,而且都是坏的东西,人越是努力追求外面的,里面就越是远离神。这在法利赛人身上有完美的印证,主耶稣指出他们的败坏和结局。他们是以自己为满足,以自己为义的,他们追求的是行为上符合一切规条,然后他们就止步于此了,他们认为这样就是做到了十诫中爱神、爱人的所有的要求。但是他们不是真的成全了律法,而是守着他们自己所不能遵守的,还强加给别人守,他们因此被称为毒蛇的种类,他们无法逃避将来的愤怒。对于我们来说,认识到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任何作为得救的功劳,或者换句话说,人在神的救赎里面,没有任何的功劳,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却不会失去了盼望,因为神所预定的,祂会倒空,祂会将我们被自己塞满了垃圾的内心清洁到圣洁的地步,除非如此,我们无法承受神的国。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如果有人对虚心之人的福分有无法认同的地方,那么对于哀恸的人有福了这句话,就自然也会产生大大的疑问了,这些人会问,哀恸的人和有福有什么关系呢?这人如果有福,他的安慰在哪里呢?这些人不明白,因为他们尚未得到圣灵的光照,即或他们以后有机会品尝圣灵的滋味,他们也会很快将圣灵的感动消灭的一干二净,重新躺回到让他们无比舒适无比喜乐的罪中,但是他们有祸了,因为他们必将哀恸哭泣(路 6:25b)。在这里所说的哀恸的人,是在神面前哭泣的人,为了自己的过往,为了自己的罪,更为了自己的未来而痛哭,并且除非得到神的应许,他们无法放下这份哀恸。这个哀恸的人,是来到神面前昼夜呼求神来拯救自己的人,什么人会这样呢?虚心的人。人若非是看到自己的灵命是何等的干枯和贫穷,是无法产生如此悔改的哀恸的,同样的,除非是神亲自的光照和开启,人是无法看到自己的属灵状态的。到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虚心的人,一个哀恸的人,这个人要得到天国,这个人要得到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温柔的意思是,在面对外面刺激和变化的时候,用温柔和谦和来做出回应。按照人的本性,不可能是温柔的,无论大事小事,都能够成为某个冲突的导火索,社会新闻上有太多的悲剧、惨剧是因为一件小事引起的,大家都没有温柔,小事就变成了大事,大事就酿出了恶果。在家庭里也是如此,一句半句,字词之间都能造成一场大风波。因为人的心中,本不存在温柔,如果存在温柔的话,就会与加 5:23冲突,温柔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在这里,让我们看到有福的第三种人,是温柔的人。好了,一个看到自己贫穷的人,痛苦至极,但是现在他似乎不再那么痛苦了,他是有圣灵所结出来的 9 样果子之一的一个人了,他的结局是必然承受地土。承受地土是犹太人中一个普遍的概念,诗篇 37:11 所说的,“但谦卑人必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这里的转折是和恶人所做的对比,以色列人蒙福的应许就是在得到地土上,而他们必须要遵守神的律例、典章、法度才可以获得此奖励。在这里,主耶稣基督指的是获得在基督里面的新生命,世间有什么地土能够和永恒的生命做比较呢?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饥渴慕义的人,就是渴求神的真理每天浇灌自己的人,他所求的是神的义,不是自己的义,不是自己所配得的义,所以求这样的义的人,必须要每天承认自己的不能,承认神的主权,承认神的荣耀,并且不敢也不愿将一丝一毫的荣耀归给自己。这样的人,和法利赛人所追求的完全相反,法利赛人得到了人的尊崇和称赞,他们习惯坐在会堂的高位,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已经满足了神的要求,他们可以自己产生义,来完成自己的救赎。饥渴慕义的人,不是这样,但是他将自己的软弱和缺乏全然摆上的时候,他必然得到充充足足的赏赐。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八福中的前四福,我们拼出了第一块拼图:人的得救。
人是如何得救的呢?这其中的知识,是否是必要查考的呢?先回答第二个问题,依然是从圣经中寻找答案,我们可以轻易的得出真理:这是耶稣基督一直做的,也是众使徒们一再劝告圣徒们追求的。下面回答第一个问题,也是前 4 福的总结。人的得救,首先是人为什么需要被拯救。因一人的过犯,众人都死了,连同所有的被造之物,伏在那恶者的手下,一直叹息直到如今。亚当被造的时候,是满了神起初造人的光辉形象,是父神手中的杰作。但是当他犯罪之后,人性中美善的属性就被破坏的几乎殆尽,从此人自从未出母胎便有了罪。如果人认识不到自己的这种可悲的处境,就不会追求如何被拯救,所以,前 4 福解决的是人的罪中和自身有关的部分。总结下来就是,父神所预定的,就会光照他,无论是藉着什么样的途径和手段。当这个罪人第一次看到自己真实的情形的一瞬间,他肯定会被吓得差点死掉了,他看到自己是如此的贫穷!之前他以为自己是富足的,是正直的,是荣耀的,现在他只看到了贫穷,赤身露体和羞耻。他因此而痛哭流泪,虽然有时候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流泪,虽然他的痛悔的表现,并不是他获得神安慰的原因,但是他会这么做,每一个真实悔改的,都会有这样的表现,他得到了安慰,安慰人心的来到了他的心里。他变了,变得有爱了,变得柔和谦卑了,他周围的人都看到了他的变化,圣灵结出了果子,如果圣灵结出了一样果子,那我们就不能说,圣灵只在他身上结了这一样果子,我宁愿相信他每月都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虽然如此,他仍然是一个罪人,还是需要每天祈求从天而来的灵水和灵粮,否则他就会枯干,他的福分就会离他而去。这是一个真实的得救之人,在起初和后来每一天的光景,现在他被称为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