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15登山宝训 05 行事光明_1027
为讨神的喜悦而行善¶
2024/10/27
今日经文:马太福音 6:1-4
[!bible]+ Matthew 6:1-4 - CUNPS 1. “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 2. 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3. 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4. 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有古卷作“必在明处报答你”〕。”
今天我们开始进入马太福音第六章。在第五章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位伟大的君王——耶稣基督已经开启了祂在地上的君王生涯,祂要在人的心里建立起属天的国度。再往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耶稣的家谱、降生、朝拜、被攻击,看到了王的开路先锋;主在受洗的时候被父神宣告、被圣灵膏抹,随后开启了祂的侍奉。祂胜过试探,证明了自己弥赛亚事工的资格,即君王的资格。主耶稣在合适的时间(约翰下监)、地点(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同一班合适的同伴(彼得、安得烈、雅各、约翰),带着明确的宣告(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通过完美的工作方式(教训、传道、医治)马不停蹄的铺展祂在地上的事工。
君王如此殷勤,是因为心里存有伟大的目标,祂肩负着父神所有的期许,在祂之前的人全都失败了,但是我们的神是不会失败的,父神有完美的计划,就是藉着主耶稣成就这一切。主耶稣面对这许多的人,明白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回转,就如主所说的,“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约 6:38),祂从父神那里所听到的,都讲给他们听,这是上面来的信息,是属天的,是在地上寻找遍地都寻找不到的。伟大的国王所罗门王终其一生都在找寻,最后不得不在传道书中感叹,纵然他享受了世间的一切,以致于凡他眼所求的,他心所乐的没有一样不被满足的,但结局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传道书 2 章)
所以,耶稣来了,祂亲口将属天的真理,讲给门徒们听。周围还有许多的人,是从各处各方听到耶稣基督的名声之后,聚集在祂周围的。祂清楚这些人现在还不能明白祂所讲的,因为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但耶稣所拣选的这班门徒,是祂知道的,是将来要点燃整片森林的小火苗。他们跟随耶稣接受了最好的门徒训练,他们亲眼看到耶稣是怎么样关心人、服侍人、拯救人的。主耶稣通过两件核心的事工表明祂是神儿子的事实:祂所说的话和所行的事。在约翰福音14:11中,耶稣说:“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做的事信我。”。
在登山宝训记载的系列讲道中,耶稣说的话涵盖公义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针对拉比们所教导的假道理做出了清晰的分辨,好让门徒们知道哪些是应当去行的,哪些是应当摒弃的。
首先对他们传讲了什么是真正的福分——天上的福分,是与神的性情有份的,并且从世界开看,是被世人所弃绝的,是虚心、温柔谦卑、哀恸等等,让人们明白神所赐的福分,是无法从地上寻求到的。——这是公义与快乐
其次是让门徒们明白自己在地上的使命,是活出神所要求他们活出来的样式。且这样式的最佳榜样就是他们日夜跟随的主,他们听到了一切温柔和有权柄的话,见证了主一切的大能和服侍的事,虽然他们一开始不明白,但主应许他们会明白,等到圣灵来到,他们就会想起主所说的一切话。——这是公义与做门徒
然后,主耶稣针对当时拉比的教训,让他们要胜过法利赛人的义(太 5:20),否则断不能进天国,在 5 章的 21 节及之后,我们看到了4 处“听见”,这些都是指着拉比们的教导,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以牙还牙,爱邻舍、恨仇敌,主耶稣随后对这些教导背后的律法进行了解释,还原了真理原本的面貌。由主来解释父神的律法,是再合宜不过的了,没有人能够比主的解释更加的权威。——这是公义与圣经和道德
这是之前章节讲道的概括,每一段都是一篇伟大的讲道,马太受到圣灵的感动,将这些内容放在一起,真的时让我们读起来的时候不住的感叹伟大中的伟大,也是讲道的典范——接下来,主对 5 章 20 节所提到的“超过法利赛人的义”举了具体的例子作为门徒应用的教导。这的确是释经讲道的最佳示范:解释 + 应用,不仅要清晰明白的讲明字句背后的含义,也要提供行动的指南,否则听道无法行道,对听的人就没有益处了。——这是公义与实践信仰
今天我要从三个方面来讲解关于行善事的原则,第一是要行善;第二是要注意行善的动机;第三是要让自己也不要关注自己在行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点,做主的门徒要注重行善。马太福音 6 章在开头就说,“你们要小心”,这个词代表了接下来所说的事,是需要集中精力去听的,接下来是一个否定的教导,“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读经先停在这里,我们来看看善事的定义。善事这个词是和合本的翻译,在新译本中选择的词是“义”,在新美国标准版中也是用的“righteousness(义)“,但是结合下文 6 章 2 节中的“所以,你施舍的时候”来看,这里和合本的翻译应该是更合宜的,这里是在说一般意义上的善事。那么显然,主耶稣是希望祂的门徒能够广行善事,在遇到饥饿的人的时候,给他们吃的,遇到赤身露体的人,给他穿的。这样的例子在主耶稣的教导中很多,例如在太 25 章中,被称为义人的那群人回答问主:“‘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主耶稣通过这样的比喻来教导门徒,要留意身边有需要的人,并提供切实的帮助,甚至为了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何等的讨神的喜悦,告诉他们这样做就等于做在了主的身上了。人怎么会有向全知全能的神提供帮助的机会呢?除非是因为神喜悦他们这样做,将他们做的一点微小的善行,算作他们的义行。所以,由此看来,其他两个版本的翻译也不能说是不准确,因为神的恩典,将人的善行算作了他们的义行,并且因此得了神的赏赐,可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他们预备的国。
因此,我们基督徒,一定是能够在行善上彰显自己是神的子民的一群人,世人行善,我们更要行善,不仅善待我们身边的家人,也善待一切在我们周围的人,只是要记住行善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得到人的夸赞,也就是接下来要讲的第二点,行善的唯一正确的动机是为了荣耀天父。
动机决定了行善的结果,如果没有正确的动机,即使是做了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完美、纯洁、善良的行为,在神的眼中是被看作污秽的,无法讨天父的喜悦,反而会招致神的恼恨。经文在这里说,“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并且举了具体的例子,拿法利赛人的做法当做反面教材,不可以效法他们行善的时候故意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就像他们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那样,因为他们这样做就被主斥责是”假冒为善“的人,是不能得到天父的赏赐的,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从人而来的赞赏。
世界上有许多的”慈善家“,他们被称为慈善家一般是指经过他们的操作,为某一些特定的人群或地区筹集了相当可观的物质资源,例如金钱或者大量的物资,甚至有一些人公开宣布将自己所有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问题是,这些人是基督徒的榜样吗?不见得。如果一个人做善事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博得慈善家的称号,好让人提起他就会夸赞他,他自己也以此为荣,那么他就已经得了他的赏赐;如果一个人捐款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企业获利,例如在一些税收上,在一些资源的置换上获得一些便利,那么他就已经得了他的赏赐;如果一个人做好事,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需要做完全的牺牲,好让其他人过得更好一些,那么这个人就大错特错了,难道他不应该认为只有主耶稣基督才有这职任和资格吗?
主耶稣在这里所教导的中心,是要门徒超过法利赛人的义。法利赛人的义是将荣耀归在自己的身上,他们不相信也不承认有白白的恩典,他们所强调的,就是人要做到完全的地步,以致于可以在祷告的时候,向神夸口说:我不像那个人。但主却说,你没有可夸口的,你是假冒为善的。如果主说这样是不对的,那么与此相反的,就是主所喜悦的,在 6:4 节的教导也验证了这一点,“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这表明,真正讨神喜悦的动机,是为了荣耀神而做善事。神得荣耀,人被隐藏,我们做善事不是因为做出这件事是可以被人夸奖而做,而是为了荣耀神,如此来看,善事也是不能不做的,因为既然是能够将荣耀归于神,那就是我们需要留心去做的。
所以,总结一下第二点,重点不在于善事,而是在于荣耀神。为了荣耀神,我们可以遭受别人的误解吗?是的,我们可以。为了荣耀神,我们可以忍受默默无闻的付出而没有任何的回报吗?是的,我们可以。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就要向神祷告祈求祂赐给我们这样的顺服和忍耐。如果我们能做到,我们还要继续看今天的要讲的最后一点,就是我们千万不可以认为,这荣耀神的动机和善事,是出于我们自己的。
主说,“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如果我们行善的时候动机是对的,我们知道自己在为了荣耀神而甘心乐意的施舍和捐助,但是我们却时不时的在心里思想我们所做过的这些善事,以为自己能做是因为自身具有一些好的品质。不,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子的。法利赛人会这样想,他们认为自己是生下来就比别人强的,是特殊的,能够做出来这些善事是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宗教,所以他们在向神夸口的时候显得如此理所当然。我们却要明白,我们右手所做的,甚至不能让我们的左手知道!我们自己不必想着我们所做的这些善事,因为让我们能够行出来的唯一原因,是天父差遣圣灵在我们心里发动了做这件事的欲望。
使徒约翰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他在约翰福音和书信中一再的提到关于行义,以及行义的源头。他记录了主耶稣所说的让我们连于真葡萄树,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 15:5);他劝勉:你们若知道他是公义的,就知道凡行公义之人都是他所生的(约翰一书2:29)他提醒: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 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约翰一书3:17 )。因此可见,我们是因为由神而生的才会行善,我们是因为连于基督才能行善,我们因爱神不能不去行善。
现在我们要结束了,但是在结束之前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这善行的对象,是对着人行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应用这真理的时候,不能将这教导直接套用在任何的对象上。我们在敬拜中的的奉献,算是这里的善行吗?不是,因为那是当纳的粮,会有人将自己上缴的赋税当做是做慈善的吗?没有人会这样做。所以,无论是多么小的一条诫命,在查考的时候都有必要搞清楚圣经在教导的时候,所要表明出来的应用范围和对象,而这是神的儿女们有义务去搞明白的,因为圣经不是用艰深晦涩的言语讲述真理,而是用清晰明白的话语,就是为了俯就我们人类软弱的理解能力。
赞美天父上帝,让我们能够与祂的性情有份,将一切的的荣耀归给天上的父,我们一起来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