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20登山宝训 10 普遍召唤的恩典_1219
普遍召唤的恩典¶
2024/12/19
今日经文:马太福音 7:7-14
[!bible]+ Matthew 7:7-14 - CUNPS 7.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8.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9.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 10. 求鱼,反给他蛇呢? 11.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12.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13.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14.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引言¶
再一次,我们惊叹于圣经的简洁和伟大。唯有圣经能够有这样伟大的宣告,正如登山宝训结尾的时候,提到听到了登山宝训的众人的反应:
[!bible]+ Matthew 7:28-29 - CUNPS 28.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 29. 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当我们看到如此伟大的宣告,毫无疑问,这是从神来的话语,世界上没有这样的讲述方式。当人们读到这节经文的时候,无论这个人是什么身份,是基督徒,是异教徒,是初信的,是老练的,无论是什么身份和地位,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应该因其过于美好而发出惊叹。接下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应,一种人看了热心,并且相信,只是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能得到,直等到他读到下一句话的时候,一定会欢呼雀跃,同时因得着安慰而泪流满面;另一种人的回应却截然相反,他们读了之后会觉得这太好,好到我无法相信,看到下一句,他要找证据的时候,他说:什么?!我期待的长篇大论呢,论点论证论据在哪里呢,哲学思想,推理链条在哪里呢,居然是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一定会发生吗?他们得不到安慰,他们要走开去找去他的食物,即使他们已经听到了宴会的欢笑声,闻到了筵席的诱人香气,看到了确实有人敲门也有人开门,但是他们一定要先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所以摇头走开了。
不,有些人是永远不能来尝试的,不是他们有没有可能回心转意的问题,是他们根本就不能,这是神的旨意。我们今天要看到的就是神的普遍呼召和特殊呼召,或者称后者为有效呼召,我们的重点不是讲明这教义的伟大,我想其中的伟大是人很难说的清楚的,我们要聚焦在神的身上,我们要看到祂是神,祂是满有慈爱和怜悯的神,祂是不会在自己的恩典上设置任何条件的神。在这里,我们要看到神的荣耀,要看到在祂荣耀里的我们有何等的指望,献上我们的赞美和感谢。
普遍恩典让我们立即行动¶
首先,我们要来看第一点,人要做什么。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马太福音 7:7 和合本)
就是如此简单,简单到令人感觉震惊。这不像是一句劝勉,倒像是一句命令,如此掷地有声,不容置疑,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余地,实际上这句话除了隐藏的信心之外,没有提出任何的条件,只要你愿意相信,愿意来做,就必然成全。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只要你们求告这位创造天地的神,所求的就会给你们成就。就这样去做吧,只有求告的对象和求告的结果,没有要求。我们经常用这段话劝勉尚未归主的人,说服他们放下心中的顾虑来祷告,但是这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在这里我们要看到两点,一是我们祈求的对象,另一个是我们祈求的结果。
我们祈求的对象,只能是对着我们的神,就是创造天地海和其中所有的——那位独一的真神,所以这段话针对的对象也就呼之欲出了,是真认识神的人,是真认识神的人。如果当我们向着一个外人说这话的时候,他可能会反驳我们,说他祈求了,他也祷告了,但是没有用啊,他求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辩论,要耐心的询问他们所求的是什么,如果他求的是地上的财宝,对不起,他祷告的对象是他的偶像,名字可能叫财神或者其他什么的,但不是我们的神,不是这位独一的真神,至于他的祷告为什么没有实现,那就是他要去思考的问题了。所以,这对象一定是认识神的人。
什么是认识神的人呢?人除非来到主耶稣的面前,就不可能认识神。所以认识神的人就是愿意接受耶稣作为他一生唯一救主的人。这一点和经文说的,“你们祈求,就给你们”矛盾吗?不,这并不冲突。因为祈求的发生就必然包含祈求的人和他祈求的对象。就像一位国王向他的臣民宣告,你们可以到我面前,凡你们祈求的,我都会给你们,就是我国的一半也会答应你,除了我的皇冠和我的权杖。那么臣民如果有所求的,就要来到这位仁慈的国王面前,臣服于他,告诉他自己正是他宣告中要施行怜悯的子民。这样的话,国王必然乐意施行他的恩惠。我们的国王显然超过这位地上的,祂给我们,是所有我们祈求的:“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可 11:24),连祂的荣耀也不例外,“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雅 1:12)这似乎是带有条件的,但是相信我,这是白白的赏赐,这是完全白白的恩典,人无法用任何的功劳来换取这个冠冕,除非耶稣亲自将这冠冕主动戴在人的头上。所以,祈求,要不断的祈求,凡事上祈求,寻求神的怜悯,这是神的命令,是祂所喜悦的,人在祂面前应有的态度。当我们祈求的时候,不是因为跪下来这个动作,而是我们是在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合宜的位置上,回归到神的荣耀里,就像起初祂造人的时候那样,那时候人是不知道自己能够在神的赏赐之外得到什么好处的。
至于我们这些已经蒙主恩典多时的人,更应该记住这句话,你们祈求,就得着,因为主是何等喜悦祂的门徒来求告他。在圣经中多次教导我们要随时、多方祷告祈求;我们更要明白向主求什么,首先求神的国和祂的义,不是我们不可以求别的,而是一个真正属于神的人,明白其中的优先次序,是发自内心的先为神的国度祈求,因为这样是在荣耀神,是对神的荣耀做出合宜的回应。
接下来再看下一句,伟大的句子,带有权柄的话语,寻找的,就寻见。我们有多少东西是丢了之后再也找不到了呢?我们尽力寻找,想找回一段感情,想找回一段记忆,想找回一些东西,但是过去的往往就永远的过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了,但是这里告诉我们,寻找的,就寻见。难以置信,对吧?什么是我们寻找就寻见,并且不是一次、两次能够寻见,是总是在那里,总是能被寻找的人寻见。我想答案只能是具有永恒不变属性的,不然总会消失的,这用人的逻辑来思考是可以轻易得到答案的,不用举例说明了。
寻找永恒,这是人类一直追求的,但是错误的目标却让他们难以找到答案。秦始皇派人去找长生不老药,现在秦始皇陵里的兵马俑还在,他的尸骨却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寻找就寻见,同样包含了两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你必须寻找,并且追寻永恒。永恒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的神,所以,主耶稣基督的教导再一次将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都聚焦在了永恒的上帝身上。除了永恒的这一位,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寻找的,世人每天看似是在寻找,实际上是漫无目的的遇到一些人,遇到一些事物,因为他们没有目标,自然就无法寻找目标。
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这一段是很有意思的表述,非常的反经验。按我们生活的经验,我们不会随便的去叩一扇门,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反过来就不行,我们不会随便给谁开门的,不只是我们私人住宅,所有的门都是为了挡住一些人,这是门的功能。所以这里的表述会让人犯糊涂,这是什么样的门,这扇门在哪里,为什么能做到?我的意思是问,这扇门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能够让所有叩门的人都进去呢,会不会有那么大的地方容纳和养活这么多人,万一叩门的里面有坏人怎么办?我今天没有预备好,我的衣服是破破烂烂的,我的脸上也有污渍,我肯定没有资格更没有勇气来敲这扇门,我还是走吧。这时候我就会惊奇的发现,有身穿洁白无瑕外衣的人,从门里面向我打招呼,甚至穿过门外的篱笆来勉强我进去。主说凡叩门的,没有说条件,甚至比你自己加给自己的前提要低的多,因为没有条件,一点都没有。
行动的动机来自神的呼召¶
但是这一切为什么能发生?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
紧接着的下一节,非常重要的原因说明。如果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这短短的几节经文,你会惊叹着走出你的探索之旅。开始告诉我们做什么(what),然后告诉我们所做的一切如何(how)随之而出的这后果,再然后,告诉我们原因(why),最后告诉我们要去做什么,世界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思维框架,叫黄金圈法则,被誉为人类顶级认知的方法,我们来看看这个是什么,你会发现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结论。
黄金圈法则,简单来说就是三个英文字母,why(为什么)-how(如何做到)-what(做什么)。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和主耶稣的教导的顺序是恰好相反的。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主的话是有权柄的,不像人间的老师们,人们劝说别人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要先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服工作,陈明利弊、优劣、利害关系,每一个细节都要讲明。打通这一步,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别人相信不仅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而是是行的通的,做各样的分拆、管理,最后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就是具体做什么。这个理论在属世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主耶稣告诉我们,只管做,只要去做,就必然得着,这是多么彻底的一种翻转!这才是真正的黄金法则,按照主的吩咐去做,然后得到赏赐。
我们来看第 8 节,这一节是对上一节的进一步论述,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乍一看,这是第 7 节的重复,但这不是重复,这就是事实,只是事实是如此的简洁有力,看起来就像是重复了一样。为什么会发生呢,因为凡祈求的,就(让他)得着;寻找的,就(让他)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这里有一个伟大的国王,他对所有人说,你们之所以祈求就得着,是因为这命令是针对所有人的,无论是谁,只要他来祈求,就必然得着,没有运气,没有概率,没有惊喜,只有确定性,只要这样做的,100% 都是能够得着所祈求的。这样的国王是地上压根找不到的,只有我们天上的父,那一位独一的真神,祂有这样的能力,约伯记9:19 说道:“若论力量,他真有能力!”祂有这样的胸怀,祂指着自己起誓,祂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结 33:11)祂有这样的慈悲怜悯(约 3:16),祂有一切的丰盛,因为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父神是权柄的来源,这权柄让主的宣告立刻成为了永远不改变的真理,在这样的真理面前,岂有容我们思量的余地呢?没有人需要自己做什么准备,准备到什么程度才能来祈求主;我们也不应该认为自己的光景软弱到一个地步,以致于我们没有勇气来寻求神的恩典;我们更不应该认为有一些困难是大到祷告神也没有用的,那扇提供帮助的门不会为了我们这样那样的情况而打开。这一切都不成立,因为主告诉我们,这件事要成就,因为这事必然会这样成就,这样我们还需要什么理由呢?没有理由了,这是我们的主,我们的神说的。
有一次我在地铁换乘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人感觉自己身体出了问题,她就联系工作人员,然后有一大群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围绕着她,询问、诊断、联络,当她遇到问题的时候,她相信了地铁的工作人员,然后就得到了温暖的对待,她不会先弄清楚为什么,再弄清楚流程,然后再呼救。我们这些人,是神的儿女,在遇到状况的时候,岂不是更要想起来神的话,“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发出呼救吧,祂必拯救。
我必须在这里稍微停留的久一点,因为这个信息对我们每一个基督徒,甚至对每一个神所预定的,但是现在还没有认识主——这位唯一的中保——的人,都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必须将这段话应用起来。
首先,第一个应用,就是我们要明白一切天国所需要的,就是贫穷,就是罪人,就是明白自己一无所是的人,但这个人可以获得天国的席位,可以得到安慰,可以承受地土,所有的破口都会被堵上,所有的需要都会被满足,可以变成安慰别人的人,可以成为舍己为人的人,可以被成为神的儿女,因为只要这个人祈求、寻找,只要这个人敲响天国的大门,就会得到这一切,并且是确定会得着,因为这是神的工作,不是人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哥林多前书 12:3 ),我们能够来到主的面前祈求,寻找,叩门,就是我们被神所拣选的确据,如果我们没有对这一切属天的福分的渴慕,不去祈求、寻找、叩门,就要重新审视自己是否真的是一个基督徒了。
第二个应用是,既然我们向神祈求、寻找的都给了我们,我们就不应该再从人的身上试图获取什么,难道这位上帝的供应是有短缺的时候吗?难道有什么是从祂那里获取不到的吗?这个应用稍微延展一点,就是主所说的,要“舍己”,我们是时常真实的感觉到,最难的就是舍己,我们认定的是,如果我给出去一部分,我自己就会少一部分,如果我多付出一些,那我收到的爱就会少一些,但是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相反的结论,如果我们能够给出去,是因为我们从神手里接受了这一切,我们不是约分越少,而是有一位无限的、全能的神,祂要藉着我们的手,传递祂的爱,好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中。
神的荣耀是祂呼召我们的原因¶
主耶稣知道我们的疑惑和小信,知道我们经常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的信心也变成了环境的形状。我们经常在喜乐的时候有节日气球那么大的信心,又在患难逼迫试炼的时候变成无论如何都不相信神能够改变人的人。所以主在这里用了一个浅显的对比来告诉我们,之所以会发生这些事,之所以会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是因为,天父爱我们。人的父母尚且知道将好的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祂是真的爱我们,祂也知道什么是真正对我们好的东西。如果我们的祈求没有回应,如果我们的寻找没有寻见,一定不是因为我们的神不爱我们了,诗篇37:28告诉我们:“因为,耶和华喜爱公平,不撇弃他的圣民;他们永蒙保佑,但恶人的后裔必被剪除。”
祂的属性不容许祂背离自己,神是公平的神,我们献上敬拜,祂就赐给我们永生,似乎对神是不公平的,但是祂说这是祂乐意立的约,祂的公平就是按每个人所应得的对待他们,“所应得的”,只有神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经常有人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平,实际上也是这样,地上充满了各样的不公平,只有在神那里有真正的公平。既然不是神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原因了,我们所求的没有回应,是因为神知道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不是好的,会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损失,因此神的不回应不是否认了祂的信实,而是强化了祂的信实,有谁能像祂那样做出永生的承诺?
所以在这里,希望读到这段经文的时候,我们的眼光要提升,要从我们祈求就得着、寻找就寻见、叩门就开门这个浅显的层面,这是聚焦在我们的好处的层面,上升到看到神的荣耀,就是祂的权柄、全能、公平、信实,正如祂在何西阿书2:19-20 宣告的:”我必聘你永远归我为妻,以仁义、公平、慈爱、怜悯聘你归我; 也以诚实聘你归我,你就必认识我耶和华。”我们要看到天父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是多么的无微不至。让我们一起,将荣耀全然的归给我们的天父,哈利路亚!
我们要做出呼召的回应¶
最后一个部分,主耶稣特意告诉我们,如果检验我们所得着的,是否是从祂而来,而不是我们认为已经得着了。
[!bible]+ Matthew 7:12-14 - CUNPS 12.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13.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14.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第一点,就是天父是如此的爱我们,我们真正得着这份爱的人,会懂得将这份爱传递下去。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是超越人类提出来的爱的纲领的最高峰的。中国的孔子有句名言,被国人奉为圭臬,“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自己不想遭受的,就不要加在别人的身上,你不想被偷窃,就不要去偷别人的东西;你不想被辱骂,就不要去辱骂别人,这里的“自我”还是“自我”,“别人”就是“别人”,但是主的意思是,你要把自己带入别人,你想想自己愿意怎么样被对待,就对待其他的人,这里没有了别人,都是自我。看起来表述是接近的,却有本质上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导致了主耶稣的教导是爱人如己、爱你的仇敌、舍己,孔子的教导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我们没有做到爱人如己,就说明我们还需要继续祈求,求主赐给我们温柔,像大卫那样的温柔,大卫在能够伸手取扫罗性命的时候,没有加害他,放过了他,于此同时扫罗是千方百计的想要找到机会除掉大卫,按照地上的教训,大卫此时下手心安理得,但是主告诉我们,不是看别人怎么样对待我们,而是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就要怎么对待别人。
第二,就是要时时刻刻观察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我们叩门,门后面是漫长的道路,我们要经过一路上的哀恸有时,跳舞有时,也要经历流泪撒种和欢呼收割,还不免经历岔路口。仇敌翻墙而入,是要偷窃、杀害、毁坏,他们的道路是死亡的道路,虽然他们的路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宽阔又好走的,并且熙熙攘攘,又有人极力劝说,别人都走在这条路,你怎么就不能走呢?那条宽阔的路确实诱人,有各种买卖人的摊位,有各样的宴乐和放纵,并且大卫看到他们似乎能够长享安逸,并没有受到责罚一样,但是神的话临到他们:
[!bible]+ Isaiah 47:8-9 - CUNPS 8. 你这专好宴乐、安然居住的,现在当听这话。你心中说: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我必不致寡居,也不遭丧子之事。
9. 哪知,丧子、寡居这两件事在一日转眼之间必临到你;正在你多行邪术、广施符咒的时候,这两件事必全然临到你身上。
必然的结局在等着他们,虽然他们要起来迷惑许多的人,甚至在末世的时候,有假基督大有能力行出奇事让世人惊奇,但仍然无法挽回他们永死的结局。当我们在安逸中的时候,就要警醒和省察,因为彼得前书4:12 说:“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如果没有试验,倒要奇怪,是不是自己已经是不冷不热的水那样的光景了。
最后记住,我们所要叩的那个门,是窄的,窄到我们必须低头才能进去,我们要走的那条路是窄的,窄到只有沿着一排带着血迹的脚印才能够不偏离左右,路上的行人稀少,但我们总不缺陪伴,主是我们永远的陪伴,“这条路虽然崎岖漫长,跟主走永不迷航”。
我们一起低头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