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太28 跟随主的绊脚石是什么part2_0227

无法跟随主的原因_part2

2025/2/27


今日经文:马太福音 8:18-22

[!bible]+ Matthew 8:18-22 - CUNPS 18 耶稣见许多人围着他,就吩咐渡到那边去。 19 有一个文士来,对他说:“夫子,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 20 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21 又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22 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

前言

在上一周中,我们一同学习了第一个拦阻人跟从主的原因。主拒绝了一位文士,他来到主的面前,主动提出请求要跟从耶稣,并且声称无论耶稣往哪里去,他都要跟从祂。这听起来非常忠心且勇敢,不是吗?世界上的领袖喜欢这样的追随者,但是耶稣不一样,祂知道人的内心,所以当祂暗示了这位文士跟随的代价之后,就没有下文了,显然这位文士的委身是虚假的。他可能出于新奇,或者是认为跟随了耶稣对他的名声和地位有帮助,但当他认清楚了现实之后就离开了。这让我们看到跟随耶稣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牵绊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王给了我们太多的东西,一切我们需要的和不需要的,都塞在我们手里,拿不下的时候就挂在我们的衣服上,裤子上,头上,脸上,总之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无法离开这些,因为这个缘故,我们简直成了这些东西的傀儡。被它们牵扯、操纵,被它们吸引和戏弄。但这些不过是些暂时的、物质性的东西,除了滋润今生的情欲和骄傲之外,对灵魂没有好处。世界上的东西,没有一样是能够代入到天堂去的,甚至会挡住我们进入天堂的入口,那个入口是个窄门,不抛弃掉这一切是没有办法进入的。

感谢天父藉着这个例子让我们对现实保持清醒和清晰的认知,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不应该超过我们所需用的,一切多余的东西,都要想着怎么能够将它们用于天国的事业上,就算是为了主撇下一切了,因为这正是主的教导,要我们积攒财宝在天上。今天我们要看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尚未拥有的东西,也会对我们造成极大的拦阻,甚至会让我们拒绝听从神的呼召。如果不能认清这个敌人,我们就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神的呼召,消灭了圣灵的感动。

第二个无法跟从主的原因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二个人身上。21 节提到了他的身份,“又有一个门徒”,马太在这里称这个人为门徒,是指一般性的跟从者。当时耶稣身边总是跟随着许多的人,当他们看到耶稣行了许多的神迹异能,包括医病、赶鬼、死人复活的时候,他们就跟随着祂;当他们被五饼二鱼喂饱的时候,他们更想不离开祂;但是他们同时也是约翰福音 6:66 节中提到的退去的那些人,许多人可以因为神迹选择跟随,但是他们的内心并没有认同,所以当真理的亮光伴随着委身的要求出现的时候,就是耶稣告诉他们自己是生命的粮,而且他们一定要吃这粮才能进入天国的时候,他们就离开了。耶稣也知道他们,在约翰福音第二章的末尾,说‪“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就信了他的名。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他知道万人,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约 2:23-25),所以这时候的“门徒”的用法,和提到十二个门徒的含义不一样,也和在使徒行传之后出现的门徒不一样。

那这个人到底听没听耶稣的呼召,继续跟着祂呢?根据这三个人(包括路加福音提到的第三个人,就是耶稣说他是手扶着犁向后看的)同时出现,以及他们的话语和反应的描写,我们可以认定,这是一个假门徒,他应该选择了离开,因为耶稣在那个时候知道自己的时间接近了,祂忙着赶到耶路撒冷去领受祂神圣的杯和洗,祂不可能为他停留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他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有些人似乎是跟不上了(来 4:1),今天我们就要看其中一个导致我们跟不上主的脚步的原因。

通过马太和路加两处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耶稣主动召唤他,在路加福音9:59,主耶稣对这个人说:“跟从我来!”当彼得、安德烈、雅各、约翰听到主说同样的话的时候,他们立刻撇下了一切跟从了耶稣。不同的人对主的呼召有不一样的反应,恰好说明了为什么主对每个人的召唤、使用是不同的。彼得成为十二使徒的领袖、教会的柱石,拿着天国的钥匙、肩负开启福音传扬的使命,是因为他总是回应耶稣,总是认定耶稣,别人不敢说的他敢说,别人不敢问的他敢问,这就是一个积极回应呼召的人。这样的人相比一个消极躲避呼召的人,在主那里被认定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门徒”,他对主耶稣亲自的呼召的反馈是:“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随即谴责了他的不顺服,告诉他‪“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太) / 你只管去传扬 神国的道。(路)”

现在对这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有许多的误解。有人认为主在这里说的是真实的葬礼,甚至根据这段经文教导基督徒们不能参加葬礼,实际上并非如此。“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的说法,是一种类似谚语的表达方式。引用约翰·麦克阿瑟牧师,实际上他也是引用了乔治·亚当·史密斯博士(Dr. George Adam Smith)在阿拉伯地区经历的一段谈话,正好就是这句话的当地用法。当史密斯博士希望聘请一位阿拉伯的年轻人作为向导带领他去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时候,就在他和他父亲居住的帐篷门口发生了这段对话,少年人拒绝了他,理由正是“容我先埋葬我的父亲”,其实他父亲就坐在帐篷门口,并且看起来非常健壮,毫无即将离世的征兆。约翰·麦克阿瑟进一步解释说,这个谚语背后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说话之人表明自己有一份即将获取的遗产,但这份遗产的履行要在他父亲去世之后,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他是不会被其他的事情分神的,毕竟这是他期盼已久的、并且认定了属于自己囊中之物的目标。引用结束。

我相信这里的解释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从福音书中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主耶稣对葬礼的看法,因为他参加的每一个葬礼最后都没有成为真正的葬礼,管会堂的睚鲁的女儿、拿因城的寡妇、拉撒路,他们都被主复活了,我想主可能更喜欢参加婚礼。但是主没有说过不能参加葬礼,那我们就不能从这段对话中推测有这种含义。那么这里的含义最有可能的就是要这个门徒有彻底的委身,要他不只是跟着自己走动,还要去传福音。至于他渴望、但尚未得到的遗产,自然有“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后处置。我们如今被称为出死入生的人,正是在阐述这里的死人,就是之前还未重生的我们那样的人。所以我们看清楚了,这里面的拦阻来自于世界的虚假希望。虚假的希望具有非常大的破坏力,能够破坏一个人对神委身的愿望,这是一种替换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以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是什么,接下来我们要看为什么。

首先,还是从对话的人物和背景说起。第一个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疑问:这个人究竟有没有听从耶稣的话呢?稍微早一点的时间,我们根据行文结构进行了推测,他并非真正的门徒。但是重点不在于此,我想马太的目的——和提及第一个人的时候是一致的——就是把我们逼到墙角,直接面对主避无可避的呼召。这个人,可能是你,可能是我,他最终到底有没有跟从耶稣,是听从了祂的呼召去传福音呢?还是回到了家里等待拿到那笔属于自己的财产?这个思考是关键,思考这节经文背后的含义,并且是强迫我们去思考。无论我们认定这个人是否真的听从了主的命令,都会从论证的过程中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话,无论他的结局怎样,我们都不必在乎了,因为圣经没告诉我们的,我们最好就停在经文那里,不要妄加猜测。我们所在乎的是,如何跟随正确的教导走向传福音的路,就是走向新耶路撒冷的路,而不是从这福分中转身离开。

从他的角度来看,他的这个请求是无可厚非的,可能这真的是一笔很丰厚的遗产,可能他的父亲不喜欢他跟着耶稣每天各城各乡里乱跑,可能他听到主一再宣告自己在耶路撒冷的结局和想象中的荣耀不一样:总之,他提出了自己的理由或是借口,就是要回去照顾他的父亲,接受他的财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容易站在这个人的视角思考的,我们经常说“父母在,不远游”,也非常重视养老送终,我想肯定有人看到经文的时候会说基督教不可理喻,甚至连基本的人伦道德都不顾了。

真的是这样吗,可能有一些宗教是这样的,但基督教不是。在撒母耳记上16:7就曾经给我们上过生动的一课,耶和华看重的不是外貌。祂甚至谴责那些“敬虔”的人,就是用嘴唇敬拜祂,心却远离祂的人。在这里依然是这样的原则,并非不能孝敬父母,相反神用手指所刻下的十条诫命中,有关人的部分,第一条就是要孝敬父母,也并非不能继承家业,神应许给亚伯拉罕海边的沙那样多的后裔的同时,也将佳美之地赐给了他的后裔。但是,当我们理解圣经的时候,总要看所处的环境,传递的对象和适用的范围。当孝敬父母和尊重神产生冲突的时候,只能选择尊重更加尊贵的一方,因为听从父母的命令,本源就是神所设立的秩序,好让人从小就能够在敬虔的父母教导下,学会顺从神,顺从神自然就包括神所设定的秩序。当去继承财产这件事变成了离开耶稣,离开履行传福音的职责的时候,这件事情就变成了可指责的了。

所以,永远不能对圣经的经文断章取义甚至妄加批评,仿佛自有永有的上帝是一位年纪老迈且迂腐的神,以致于祂不管人间的沧桑,不理会人的需要,事实是恰恰相反的。神不仅创造了一切,并且精心护理着一切。地球是靠着万有引力悬浮在太空,但是这不过是神护理之工作中最普遍的细节之一,如果祂的膀臂能够托住整个宇宙,那么我们就毫无借口脱离祂所指定的道路。所以,回到这个门徒的请求,就明白他所要求的,正是将神的旨意替换为自己的旨意,这是在是非常不可理喻,但又真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我们也不能假装这拦阻离我们很远,我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看似是一件小事,实际上若不是神的大能护理和拦阻,恐怕早已久酿成大祸了。仔细回想,和这个门徒所期待的遗产一样,本质上都是在期待自己所不拥有也无法掌控的结果,这是一种极大的罪,打倒了许多的人。当我们试图用自己的目标替换掉神的目标,或者认为实现了个人的目标的时候可以顺带实现神的目标,就是大错特错的开始了。有一次我经历了非常可怕的几个小时,那几个小时足以成为我一生的警戒。事情是这样开始的,最开始的时候,是朋友介绍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叫做数字货币,可以理解为股市,但是是 7x24小时的,不会有停止的时候。懂得股票投资的人从这一点上大概就可以看出来这种投资的危险或者诱惑之处了。不仅如此,这个市场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融资工具,简而言之就是可以把很多钱以非常低的利息甚至没有利息借给你,如果你的本金不够多,没有关系,你可以转一万进来,然后点两下按钮,就把杠杠加到了 20 倍。相当于你本来的一万,涨 10% 赚 1000,现在你凭空加到 20 万,上涨 10% 就是赚 20000,直接在本金的基础上翻了两倍。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如果 20 万下跌了 5%,也就是 1 万块,那么对不起,你的本金就没有了,你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率问题,只要是上过初中的人都应该远离这种东西,越远越好。通常来说,这种工具在现实的股市中,是有很强的门槛的,一般很大的机构——通常拥有非常多的资产——才能够使用,这并非是对穷人不公平,而是为了保护穷人。长话短说,既然这个平台这么方便,加上当时整个市场非常火热,一直在上涨,很快我投入的 5 万,就变成了 6 万快到 7 万,很自然的,就开始学习加杠杠。虽然是这么说,但实际上一开始我是劝说所有的人不要开杠杠的那一个。没有时间介绍细节了,我就直接说发生了什么,这样好让我们对这件事情和经文说提到的门徒提出的要求的本质有清晰的认知,也让我们在现实中,能够对发生的一些小事有足够的敏锐。

一天晚上,我从深圳下班回广州,路上无聊的时候,看到市场波动非常剧烈,就有了尝试做杠杠交易的想法。起初我的想法很简单,并且设置了亏损线,假如亏 1000 块,我就关闭软件,不再碰它了。但是很快事情就超过了所有的预想,突破了原定的底线,不仅如此,还产生了赌博心理,我就不断的按做多/做空的按钮。当我做多的时候,就死死的盯着曲线,看看是不是向上涨,涨到一定的价格的时候,我就卖掉,这样就能赚一笔;当我做空的时候,依然死死的盯着,看看是不是下跌,这样跌的越多,我反而赚的越多,这就是当时的期望。但现实是我已经陷入了思维的定势,大脑已经无法思考了,理智也荡然无存,当我一次次的输掉的时候,本金很快的就没了五千,一万...最后应该是在亏损一半的时候,我终于停住了。我差点没停住啊,想起这一点我就知道神在我仍在罪中的时候依然保守了我,这是祂绝对的恩典和慈爱。当我停住的时候,我的力气放佛被抽干了,那时候已经是夜里两点了多了,可是我连洗澡的时候都在按按钮。这件事情太可怕了,虽然钱不多,但是感觉就像是输掉了性命一样,当时真的是连死亡的想法都有了,这是撒旦的诡计,并不一定是绝对数额的大小。当我重生之后,也就是 3 月 1 号回到广州之后,没过多久我就清空了所有的投资,无论是虚拟的货币还是真实的货币,因为我知道我无法承受这一份试探,我知道哪怕有一股在那里,我也会关心价格的波动,并且带来心灵的波动。

看到没,这就是那一份“遗产”,就是认为自己满有把握得着、但压根不受自己掌控的东西。但这种盼望是有毒的,会毒害人的灵魂。‪哥林多后书‬4:18所说的:“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是对这个对话最好的回应,我们所盼望、所期待的,不是所能看到的,如果我们错误的把能见的当成了目标,那我们所建造的结果就是暂时的,是不能和神的国相容的,是不被主所悦纳的。遗产和股票都是显然的例子,但是还有许多被我们忽略、但本质是相同的事情,就如彩票,有夫妻甚至为了假想中中了的大奖而争吵。从根本上说,当我们倚赖一件事物,认为它可以成为我们生活/养老/成功/喜乐的保障的时候,就是在埋葬死人。但主吩咐的是: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只要跟从我传福音。至于你所需用的,只要倚赖神,并且全然交托给神,神就必给我们成全。

我们一起低头来祷告,求神除掉一切的拦阻。无论是我们已经拥有的,还是我们认为自己可以拥有的,只要是不符合神的心意的,都求祂带领我们去发现,去撇弃。求神赐给我们更多的信心和爱心,让我们坚定的走在遵行天父旨意的路上,就是跟随着主的脚步,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做祂的见证,直到地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