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25-04-21 中文

4月21日

今日读经:

  • 士师记 7:1–8:35
  • 诗篇 49:10-20
  • 箴言 14:22-24
  • 路加福音 15:11-32

注解:

士师记 7:18 耶和华和基甸的刀! 这里体现了神的大能与人的顺服和谐协作。这样的呼喊提醒敌人,基甸之刀与神之刀的威胁确实存在。这给敌人留下了毁灭与恐惧的印象。

士师记 8:24–27 基甸制造了...以弗得。 这无疑是基甸影响力的悲哀结局,他可能出于骄傲,想在百姓眼中抬高自己。基甸的本意只是制造一个胸牌,如同大卫所做的(代上15:27),表明他的民事而非祭司的统治权。他并非有意设立偶像崇拜,而是要作为民事权力的象征。他无恶意的证明在于:制伏了米甸人(28节),国中太平(28节),偶像崇拜是在基甸死后才出现(33节),以及对基甸的称赞(35节)。

诗篇 49:15 只是神必救赎我的灵魂...他必接待我。 这是诗篇中对神信心的最伟大宣告之一。虽然无信心的人无法用钱财赎回自己脱离死亡(第7节及以下),但忠信之人却被唯一的救赎主——神自己所救赎。(关于"接待"一词的意义,参见创5:24;王下2:10;诗73:24;来11:5。)因此在第15节中,诗人表达了他对神的信心,相信神必使他复活得永生。

路加福音 15:29 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 考虑到这儿子明显藐视父亲,拒绝参与父亲的大喜事,这话不太可能是真的。这种说法揭示了所有宗教伪善者的典型问题。他们不承认自己的罪,也不悔改。大儿子的言论散发着与18:11法利赛人相同的气息。你从来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 这些年来他对父亲的服事似乎过于受到个人所得的驱使。这个儿子自以为义的行为虽比弟弟的放荡在社会上更容易被接受,但同样不尊重父亲——同样需要悔改。


第21天:浪子的比喻主要特点是什么?

路加福音15:11-32的这个比喻与大多数比喻不同,包含多个教训。浪子是真诚悔改的典范。大儿子则表明法利赛人的自义、偏见和对悔改之罪人的冷漠。而父亲则描绘了神,祂渴望饶恕并热切盼望罪人归回。然而,这个比喻的主要特点是神的喜乐,是当一个罪人悔改时充满天堂的庆典。

儿子要求"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第12节)无异于说他希望父亲已死。在父亲活着时,他没有权利得到任何遗产。然而父亲仍慷慨地满足了他的要求,给了他完整的一份,这大约是全部家产的三分之一——因为长子的权利(申21:17)赐给长兄双份产业。这一行为描绘了所有罪人(因被造而与父神有关),他们浪费潜在的特权,拒绝与祂建立关系,反而选择罪恶自私放纵的生活。"浪子"的希腊词意为"放荡",传达完全堕落生活方式的概念。"放猪"(第15节)对耶稣的犹太听众来说是能想象的最严重的堕落;猪是最不洁净的动物。他的处境几乎不能更绝望了。

然而,当"他父亲看见他,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第20节)。显然,父亲一直在等待并盼望儿子归来。父亲对儿子回归的渴望和喜悦是毋庸置疑的。这是神的宏伟属性,使祂区别于人类和魔鬼发明的所有假神。祂并非冷漠或敌对,而是本性为救主,渴望看到罪人悔改,并为之欢喜。从创世记3:8到启示录22:17,从堕落到成全,神一直并将继续寻找拯救罪人,每次有一个人悔改归正,祂就欢喜。

From The MacArthur Daily Bible Copyright © 2003. Used by permission of Thomas Nelson Bibles, a division of Thomas Nelson, Inc, Nashville, TN 37214, www.thomasnelson.com.

Additional Resources